中国成人SMA患者基因治疗初步探索-来自协和的经验
罕见病联盟
2019年10月,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以下简称SMA)基因修饰治疗药物-诺西那生注射液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作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它能通过改变SMN2基因mRNA前体剪接,增加完整长度SMN蛋白的产生,从而治疗因SMN1基因缺陷致病的SMA患者。当月,两名确诊的SMA成人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最早使用诺西那生的成年病人,拉开了中国成人SMA患者基因治疗的序幕。成人患者普遍病程更长,存在脊柱侧弯畸形、胃食管反流等多种合并症,鞘内注射给药途径面临诸多困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并无绝对把握。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教授主持了一场特殊的包括神经科、麻醉科、康复科、呼吸科、骨科、消化科、影像科、超声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的MDT大会诊,指出这是全国首次为成人患者施行诺西那生鞘注治疗,是罕见病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突破,一定要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保质保量完成药物注射。麻醉科崔旭蕾教授详细介绍了超声引导下鞘注治疗的进针路径。通过全面而细致的讨论,最终协和专家组拟定了治疗方案及流程。
2019年10月31日下午,患者小R、小S在局麻下顺利完成了第一次鞘内注射治疗。在随后的治疗中,另有一名SMA青少年患者小X,也在2019年12月进入我们的治疗队列,成为第3名患者。至2020年2月,3例患者起始负荷剂量的4次鞘内注射,共12针治疗均顺利完成。北京协和医院针对复杂脊柱侧弯患者开展的超声引导下鞘内注射已趋成熟,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特殊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完成负荷剂量后,我们对比了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估,我们发现不同于婴幼儿患者,成人患者运动发育早已定型,不会观察到运动发育里程碑的改善。但是从相关量表评估和患者主观感受及照料者层面,我们依然看到了让人欣喜的进步。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小X,运动功能提高更为明显。她的Hammersmith运动功能量表(HFMSE)评分由治疗前的23分增至治疗后的34分,增幅接近50%。我们来看几项具体变化。
同时,在上肢模块评测中,上肢的活动高度显著提高,这个进步能有效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提高自主进食的时长、自我清洁和穿脱衣物的速度和质量。
其他两名成人患者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小R跟我们说,她的右上肢力量较前增大,足部也能动一动了,甚至还有一两次尝试多年不能完成的翻身动作。小S则激动地告诉我们,在第4次鞘注治疗后,因为咀嚼功能增强,他的体重有所增加,手指较前有力,可以操作以前不能完成的复杂电脑游戏了。
我们将4次住院鞘注治疗的具体情况总结成下表,追踪治疗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作为医生,最开心的事就是治疗使患者获益,病情能够稳定改善。目前3名患者都已接近维持期第五针药物治疗的新阶段,他们都表示会继续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维持期治疗。我们也会和患者手拉手、肩并肩坚定的走下去。
作者:杨洵哲 洪月慧 李静 张光宇 戴毅